2005年8月4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走进“东方威尼斯”
本报记者 徐晓 实习生 叶琛琛

  本报讯 绍兴的传统经济以污染较为严重的纺织印染和黄酒生产为主,但染缸和酒缸却差点砸了老百姓的“水缸”。而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,近年来绍兴市走出了一条企业治污、政府监管的市场化道路,污水得到规模化、集约化治理,老百姓的“水缸”重新清澈了,“东方威尼斯”的美誉又在百姓口中相传。
  作为中国纺织工业基地、交易中心和黄酒之乡,绍兴的染缸和酒缸不仅占用了大量水资源,还污染了当地水系,出现了“水乡没水喝”的怪现象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,绍兴县率先在“谁污染,谁治理”的分散点源治理模式基础上,走政府规划、企业运作的集中治污之路。投资2.3亿元的一期工程投入运行,日处理污水30万吨,“消化”了该县90%以上的工业污水和部分生活污水。“投资社会化、治污集约化、运行市场化、管理企业化”,绍兴县的经验得到了省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充分肯定。
  绍兴市进而把市、县两级的污水治理统一起来考虑,污水纳入统一的管网,再由市、县合建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。与此相配套,绍兴市陆续建成截污干管100多公里,支线300多公里,总纳污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,覆盖绍兴市区和绍兴县140多万人口。如今,上千家纺织、印染企业和数百家黄酒生产企业排出的污水,即使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,也不排放到河里了。另外,绍兴关停并转了120多家重污染企业,淘汰了大量落后的生产设备,从源头上减轻了环境负担。如此多管齐下,绍兴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,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。
  如今,水乡绍兴又做起了“节水”的文章,在不污染水缸的基础上,一点一滴挤出水来,让水缸越来越满。染缸、酒缸和水缸,成了绍兴老百姓口中的“和谐三缸”。